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关注新课程 >> 正文 `

推进教育研究创新 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2009-9-7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2009年07月14日  作者:宗秋荣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研的引领,而教育科研要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在《教育研究》杂志社日前组织召开的“新形势下教育研究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教育研究》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来自全国教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提出——
  ■教育研究创新必须担当起引领教育的时代精神、提升教育知识的科学品质、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重要使命。

  ■教育研究要密切关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正确处理外国经验与本土经验的关系,鼓励学术争鸣、学术批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当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不断增加,一些传统的研究方式也需不断改进和创新。

  ■宗秋荣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进步。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表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研的引领,而教育科研要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特别是在新的阶段、新的起点,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研究创新。在《教育研究》杂志社日前组织召开的“新形势下教育研究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教育研究》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来自全国教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着教育研究创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使命:

  教育科研要真正发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靳玉乐教授提出,教育研究创新必须担当起三个层面的重要使命。第一,在价值层面,引领教育的时代精神。教育科研对时代精神的引领往往需要通过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来实现,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往往又构成教育知识的价值取向。在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教育知识指导下进行的教育实践必然将这种价值融入人的培养中,正是通过人的培养与发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才可能最终成为一种时代的价值取向,进而创造一种时代精神。第二,在事实层面,提升教育知识的科学品质。教育知识的科学品质主要在于对教育事实的真实反映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揭示,是衡量教育科研质量和研究者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科研创新的根本使命不在于追求教育知识数量的增长,而在于促使教育知识的进化,通过知识进化,教育知识的科学品质才能最终发展起来。第三,在效用层面,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教育科研创新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育科研创新必须发展指导教育改革与促进教育发展的实践品性,教育科研创新应立足于发展具有特殊境遇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知识,以增强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实践效用。

  魂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在于激发与增强人的真善美之欲望与能力。服务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教育科研应有其统领全局的魂灵。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认为,这个魂灵便是:找寻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教育科研人员对于真善美之教育问题的思考、探究与表达,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与规范。按照科学的程序与规范,教育科研人员阐明真善美之教育的应然目标时,必须佐以科学论证,从历史脉络与逻辑线路的统一上、事实根据与价值依据的结合上,令人信服地提出真善美之教育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示明真善美之教育的实然状况时,必须基于科学分析,通过具体的数据或翔实的资料,清楚地呈现真善美之教育的真相,令人信服地揭示其基本特征与主要成因;探明真善美之教育的有效途径时,必须进行科学验证,以合乎教育实验要求的方式提出关于真善美之教育的有效途径的假设,施加教育变量,最终通过真实的实验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所主张的教育途径之具体构成与具体效果。

  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教育创新,还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难题需要破解。天津市教育科学院院长张武升研究员提出以下问题需重点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总结和形成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用以指导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何保持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社会主义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指数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教育体制机制如何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如何打破公办学校一统天下,民办学校发展动力不足、空间不大的局面,形成各种学校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真正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主地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出各级各类高水平的人才,等等。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解决。

  路径:

  教育研究创新需要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强调,中国教育科学现代化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第一,要密切关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当前我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要克服浮躁情绪、功利主义的学术价值取向,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第二,要正确处理外国经验与本土经验的关系,在继承和宏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并和我国自己的经验相结合,实现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第三,要鼓励学术争鸣、学术批评。目前中国教育学术界争鸣的气氛很不够,更加缺少学术批评。这种状况不正常,如果不改变,中国教育科学难以走向现代化。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提出,教育研究者应该走出书斋,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研究如何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教授认为,教育科研要强化“下嫁”意识,要重视基层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师成长,使学校教育因科研“元素”的成功介入而改善内在的品质。

  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当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不断增加,一些传统的研究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对此,与会者结合一些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例如,对于正在兴起的教育政策研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提出,“教育政策研究”六个字,可有两种解读:一是“教育”的“政策研究”,二是“教育政策”的“研究”。以前的研究侧重后者,即多是针对教育政策问题开展的研究,很少是针对教育问题用政策研究的规范方法来研究。今后,教育政策研究要兼顾学科理论和教育问题,还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更多本土化成果,促进国家和地方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再如,对于传统学科——教育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认为,教育史学科领域视角与方法论的创新,正是教育史研究拓展的可能基础。比如,如何实现研究重心的下移,从传统教育史研究走向教育的日常生活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内在联系,探寻教育史研究范式的变革;如何改变教育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新的历史视角分析教育历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及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把人的活动置于教育史研究的核心地位,并以此强调教育史的文化品格及其人文取向;如何从教育史功用角度,使读者和学者都能进入历史、经历历史、感知历史,以探索教育历史真相的意义等。又如,对于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为: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规范政策性研究,提高决策服务的实效性;加强微观应用研究,强化指导高校管理实践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加强比较研究的针对性和本土化,服务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空前的重视,教育理论研究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教育研究》杂志社总编高宝立研究员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论界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理想状态的诉求向现实问题的破解转变,密切关注并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提供理论支持,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从经验性、资料性向思想性、科学性转变,重视教育学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大力推出原创性成果;从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元方法转变,重视教育规律的探讨,开辟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教育研究的内容,为我国教育科学繁荣、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教育研究》杂志社编审)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4日第4版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中小学教师投稿刊物一览

  • 下一篇: 研“学”是研“教”的根基


  •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基础教育是一个长期投资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和…
    课程改革守住“儿童立场”
    拿什么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问题串起课堂数学更有趣了
    多元课程为学子绘就靓丽底色
    慎行自主学习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研“学”是研“教”的根基
    推进教育研究创新 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中小学教师投稿刊物一览
    教研不该与教学分家
    听评课还要作为内行看门道
    如何制止上课说话现象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687137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