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关注新课程 >> 正文 `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

2007-6-19  出处:教务处,语文组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徐一超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蓝图。人们将生活品质界定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因而杭州教育有了新的历史责任,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提高现代人文化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程。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生活幸福程度,教育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和发展成功的基本途径,学习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引出“共享品质教育”这一课题。 
  一、品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之魂、提升生活品质之基 
  建设教育强市,是杭州教育“十一五”发展目标。建设教育强市的过程实际上是打造品质教育的过程。“品质”一词由管理学领域引入华人世界教育领域,是以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教育改革大潮中“教育品质”(Quality in Education)的提出为标志,其特征在于借鉴企业界“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理念,以期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发展,确保所有民众都能享有高品质的教育。台湾学者根据美国质量管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戴明(W.E.Deming)等学者的观点,将教育品质定义为教育能持续符合公众所认定及期望的目标的程度。 
  考察品质教育,可以从以下角度认识:从教育的目标来考察,品质教育应当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品质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发展性,幸福是一种感受,关乎人的精神世界。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居民收入的高低、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教师素质、人口因素等均能反映出教育品质的高低。品质教育应当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师待遇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从教育的过程来考察,教育品质包括课程设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要素。品质教育应当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是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包括学生家庭)及其构成的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教育生态关系的教育。从教育的效果来考察,教育品质包括学生学习成就表现、进步情形、学习满足感、学生未来发展等。品质教育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能够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交往和活动中展开,人在教育活动中成长和发展。共建教育品质、共享品质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核心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实现个人发展、享受品质生活与体现能力、贡献社会这两股动力的良性互动,实现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的有机契合。这将涵盖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成为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过程。共建是路径、是手段,共享是目标、是理想。一流的教育品质树教育品牌。品质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市之魂,是提升生活品质之基,必将铸就“学在杭州”城市品牌。 
  二、共建教育品质、共享品质教育——杭州建设教育强市的宣言 
  尽管杭州十五年基础教育早在2001年已率先基本普及,但并不意味着已建成有品质的教育。在杭州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跨越的城市化进程中,既要注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提供充沛而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发挥直接服务功能,又要追求十五年基础教育的高标准、高质量普及,追求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一个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完善间接服务功能。鉴于此,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强市、共享品质教育的目标是:至2010年,建成总量相对充足、结构基本合理、体制富有活力、环境条件优越、内涵和谐发展,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使杭州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省领先、全国前列,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共建教育品质、共享品质教育,必须围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目标,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坚持教育思想、体制、模式、手段、开放五大创新,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均衡、协调、持续、创新发展,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整体提升教育品质,实现杭州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1.品质教育注重在“普九”基础上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普及程度。 
  至2010年,杭州市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教育,全面保障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其中,学前教育低龄化发展,全市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六城区90%)。义务教育公平化、优质化发展,全市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75%(六城区90%);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初中分别达到50%和40%(六城区80%和70%)。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全市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达到80%(六城区90%);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招生比保持在1∶1左右。 
  2.品质教育注重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服务的效能。 
  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实施职业学校助学奖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校企合作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六项行动计划。整合、扩大、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品质。至2010年,全市8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重点职校办学标准,创建30个省级示范专业和2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 
  3.品质教育注重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 
  推动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打造高学力人才培养高地。继续完善下沙、滨江、小和山、浙大新校区等4个高教园区建设,加快余杭仓前、萧山江东两个高教功能区建设,促进杭州市和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加强沪杭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和社会投资者来杭合作办学和投资办学。至2010年,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达40万人以上;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在杭民办全日制高校达到20所,占在杭全日制高校数的40%。在市属高校中建成市级重点学科20个,重点实验室10个。 
  4.品质教育注重激活现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动力。 
  构筑学习型社会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和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城乡劳动者接受各类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培育学习型城市文化生态,初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在学、处处有学、事事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民生活品质。至2010年,全市各区、县(市)均建有社区学院,各街道建立社区学校(分院);建立100个职工教育示范基地,建立40个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全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 
  5.品质教育注重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意义。 
  以破解“好上学”和“上好学”问题为切口,既要确保弱势群体子女“好上学”,又要努力让更多的人“上好学”,促进城市化与基础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让全体市民在共创生活品质中共享品质教育。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教育帮扶工程和教育资助券制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境贫困而失学。稳妥解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问题。确保边远农村孩子、“三残”儿童少年“好上学”,确保配套小区居民子女就近“好上学”,确保外籍人员子女和来杭创业人员子女“好上学”。大力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完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探索学前教育“名园集团化”,加强集团管理制度建设,深化集团办学内涵,实现名校这一优质公共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最优化,保障教育高水平均衡,整体提升基础教育品质。 
  三、提升学校品质,建设品质学校——打响“学在杭州”品牌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的“联合体”社会形态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教育既是培育人才、促进经济成长、引导社会进步、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又是开启生命发展无限可能的桥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摇篮。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基本单元,学校教育是受教育者人生意义生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渠道之一。一个人受的学校教育越好,其生活品质、生命质量也就越高。当前,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提升学校品质,建设品质学校,是共建教育品质的基本要求,要努力使之成为共享品质教育的标杆与窗口。    
  1.探索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学校管理品质。 
  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需要实施全面校本品质管理。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机构日渐复杂特别是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情况下,学校应对自身发展需求,建立科学、规范、民主的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通过依法治校,依法完善学校内部制度和运作机制,是建设品质学校的基本保证。与学校有关的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责任、管理、利益、教学、协作、监督等各种关系,要界定这些关系并进一步促进它们的和谐,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活力和创造的激发机制、矛盾和纠纷的消解机制、稳定和平安的维护机制,使各个主体围绕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校和师生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各就其位、各尽其责、各展其能。 
  2.完善教师教育机制,提升教师资源品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当具备有共同愿景、有爱心、有创造力、自信诚实、善抓机遇、宽容尊重、经常反思、自我超越的品质特征。一流的师资是一流教育品质的保证,名师是名校最重要的品牌。好教师可以在人的内心留下痕迹,给人以心灵的滋养。课堂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是品位的体现。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记某位教师课堂所讲授的知识,但永不磨灭的却是内化在心灵深处的文化取向。要全面实施全员聘任制,创新培养引进机制,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扩大优质师资队伍,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要激励教师拓展专业自主空间,建构团队合作模式,共同设计,协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品位,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 
  3.重视校园精神培育,提升学校文化品质。 
  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是品牌学校的根基和灵魂,是学校成长进步、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文化绝不只表现为校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应当融于师生血液之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师生言行之中。学校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基于尊重、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生态。要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心灵对话、科学探究、思想火花碰撞、文化熏陶、人格感召,让师生体验分享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师生心灵的交互,切实感受友谊、亲情与博爱,让校园沐浴人性的光辉。有品质的教育需要建立愿景,并将愿景化作长远持续目标,作为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要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弘扬科学精神,促进校、师、生三重价值的共同实现,在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再造学校文化,树立学校品牌形象。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青少年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全面发展,是享受品质生活、经营幸福人生的基础。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素质教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要努力发挥好教育满足需求与引领社会的双重功能,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健康发展与实现升学或就业愿望的有机统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德育创新。要积极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倡导教学互动相长,倡导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实施多元智能评价和多层次选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让能飞的孩子飞得更高,让能跑的孩子跑得更快,让能走的孩子走得更远。 
  5.加强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后勤服务品质。 
  校舍建筑、学校场地、教育设备设施等现代化的办学硬件是品质学校的物质基础,而学校的后勤服务能否跟上更是衡量品质学校的标杆。造就一个什么样的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什么样的氛围,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青少年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寄宿制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润物细无声,要与时俱进地营造温馨平安的校园环境和后勤服务氛围,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提升校园生活的幸福感,爱校乐学。就餐文化氛围、寝室文化氛围、校园一草一木等也都会是一种陶冶。还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结合的大教育网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共建全社会和广大家长理解、支持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若干问题

  • 下一篇: “研究课”代替“公开课”带来长远效益


  •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基础教育是一个长期投资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和…
    课程改革守住“儿童立场”
    拿什么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问题串起课堂数学更有趣了
    多元课程为学子绘就靓丽底色
    慎行自主学习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研“学”是研“教”的根基
    推进教育研究创新 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中小学教师投稿刊物一览
    教研不该与教学分家
    听评课还要作为内行看门道
    如何制止上课说话现象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717969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