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研成果 >> 正文 `

多远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

2010-9-27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引自《教育信息报》2010年9月16日

□本报记者 言 宏  通讯员 张文明
  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人受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实现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的目标,实行了免费教育。
  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教育事业也跟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在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更加凸现。
  近日,由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承办的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论坛举行,其主题是“义务教育公平与质量”。来自欧洲及内地、香港、台湾的专家学者和代表25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中,代表们对中欧义务教育在公平与质量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讨论。代表们从政府、民众、学校三个角度提出了对教育价值与观念方面的思考;对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方式、学生入学、学习和分流制度等方面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了交流;对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与操作程序、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推动教育财政投入的均衡进行了研讨。
  代表们设计出了中欧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与质量共同行动方案。提炼出5个关键问题:资源配置、师资差异、教学评价、办学自主权、就近入学与就读机会的平等。专家们交流了中欧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与质量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未来展望: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支撑和保障,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教育发展;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个别化教学能力;要重构合理、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教育均衡的基础上,不同的学校要办出不同的个性特色,给民众提供教育选择,走向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同时指出,教育均衡基础上高水平教育公平的行动方案是保障民众的选择权及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不是一刀切,不是平均主义,教育选择权是教育公平的内涵之一。要引导社会、家长、学生评价质量的“多元尺度”,引导学生、家长学会选择。
  学校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或定位来选择学校,要保证学制与课时灵活性,课程与教材的多样性,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亲和性,班级的流动性。
  政府要鼓励办学多元化,采用多样性的标准,均衡配置区域内教育资源,保证政策公平,即起点公平。

  ●要建立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的理念,通过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最终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
  教育公平大家都在谈论,但是大家对教育公平的解读不一样,对它的作用理解也不完全一样。实现教育公平首先是必须立足于教育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以既要防止盲目的追求忽视公平的发展,也要防止盲目追求忽视发展的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又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目标。
  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不是一种纯理性观点,也不是静态的。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形成教育发展的基础差距,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全国范围内教育水平的差距。
  均衡和投入的关系。加大投入是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资金保障,均衡发展关键是需要增加投入来实现的,所以各级政府应当有明确的促进均衡发展的预算,来推动义务教育和均衡发展。所以应该有明确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并切实落实政策倾斜,也应当拓宽社会资金注入和发达地区支援的通道,使得均衡发展真正有投入的保障。
  均衡与标准的关系。缩小地区内学校之间的水平的差距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我们也难以在未来使所有的学校都达到同样的水平。我们应该根据国家规定,制订一个符合地区实际的办学条件标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学校就读,这样就可以达到第一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都在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校就读,这应该是我们目标。
  均衡跟差异的关系。均衡不是没有差异,缩小差距并不是消灭差异。差异和差距是不同的。差异实际上是实现均衡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对困难地区和人群实行倾斜政策的差异外,通过推动薄弱学校的特色发展,使薄弱学校形成某一领域的相对优势,从而真正提高社会声誉,在形成差异中缩小差距,同时,增强学校之间的竞争活力。我们目前更多的是借鉴日本的方式,也就是说教育投入在一个地区里面实现,学校所有的教学楼都按照统一的规定,用求同的方式来实现均衡。其实,世界上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说英国一直在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他们特色学校的建设并不是为好学校锦上添花,而是给基础薄弱的学校取得一个平等的对话权。
  均衡和选择的问题。均衡不是否定选择,可选择是公平的重要内涵,当前由公共财政举办的公办学校坚持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此同时,应当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从而满足家长和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需求。
  均衡与质量的关系。教育的基本公平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机会公平,这就是有教无类,就是使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出生、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有接受相同教育的机会。第二阶段要解决过程公平,所谓的过程公平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公平,是教育过程中公平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使不同的人都能接受不同的教育。从某一种角度来看,这是机会公平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因为机会公平是指不同人都能接受相同的教育,而过程公平是不同的人都有接受适合于他的不同教育,最终能达到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人尽其才,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公平需要政府提供条件来实现,过程公平是由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来体现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过去我们经常讲我们要面向全球,其实面向全球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借用到教育,教育就是基于每一位学生独特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为学校即使目的是成就许多个学生,也必须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

  ●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更有弹性,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选择、走不同的路,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公平必须重视的问题。要让每一个孩子有差异地发展!

教育公平的必然趋势:办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省教育厅巡视员  张绪培
  教育公平首先是要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书读,其次是让每一个孩子读好书,目前矛盾的焦点在后者。为此,浙江省从下面三个角度开展工作。
  首先,改善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我们必须探索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又适度超前的学生生活学习的条件。第一,我们必须要制定学校的标准,今后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在符合标准的学校里读书,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不断完善的,除了校舍的要求,还有教育设施设备的要求,我们要求更多的学校成为标准化的学校。第二,我们实施布局调整。浙江省中小学总数最多的时候是3.7万多所,到目前为止,我们调整到了7000多所。我们用很多工程来拉动教育硬件的改善,其好处就是在一段时期里面解决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强县,我们提出了教育强县的达标标准,要求各个县能够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这个标准。每个县要达到教育强县除了一般的投入以外,额外的投入都是在两三亿元左右。如解决浙江农村学校的食宿、农村教育多媒体问题的工程等。应该讲这些工程都很有利。浙江省总体来讲,学校之间硬件的差异已经不大了。
  其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有三个方面,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我们尽量缩小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过大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加大省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浙江省教育专项转移是从4亿元开始,逐年增加,到现在我们每年是35亿元。省政府教育专项的转移支付,使得全省11个市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实施校长跟教师适度流动。浙江省采用的是这样几个措施:一是教育集团化,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平民化和扩大优质资源,扩大优质资源的影响力。二是城乡教育共同体。现在各地都在研究教师和校长适度流动的方法,我们总的方向就是教师和校长的流动,要有益调动教师和校长的积极性,要有利于校长把自己这个学校办好,把自己这一支教师队伍带好。我们不是为均衡而均衡。均衡的目的是让相对比较差的学校办好,而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应该是在更高层次的均衡,而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
  我们努力让城乡教师的待遇一致,甚至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市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均衡的基础。
  再次,让孩子有差异地发展。我觉得让孩子有差异地发展应该是教育公平内在的要求,因为人的能力倾向是有差异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说,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办出特色,让我们的学校办成适合不同群体的学校,这是教育公平必然的趋势。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都是孔子这位伟大的哲人2600年前提出的,这也是人类共同的事情。所以我们感到,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要解决孩子有差异地发展的问题,我们接下来准备做的和正在做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让我们的小学班额进一步减下来。在省里制定“十二五”规划当中,我们提出小学班额控制在30个人以内,中学逐步地把班额控制在40个人,班额逐渐地往小班的方向引导。第二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更富有弹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这可能也是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高中阶段,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走班、通过选择学会选择,通过选择发现自己的潜质,通过选择确定自己的指向,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通过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
  
  ●香港的教育制度以达到机会公平、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和教育质素公平为目标,也为学生提供灵活而多元化的升学渠道,让学生按个人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香港:确保教育公平、选择和质量的实践

□香港教育统筹局前局长  罗范淑芬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三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要义是保障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关键是机会公平。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存在的能力差异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按需要配置补偿性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公平涉及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过程和质量保证制度。“公平”并不同于“均等”,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满足其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公平真正的体现。   
     
  一、 教育机会公平
  香港自1978年起实施九年强迫免费教育,2009年开始提供12年免费教育,并设有多种形式的学费减免、资助和借贷计划,确保没有学生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受教育。由2007年起,政府以“学券”的形式为家长提供幼儿教育的学费资助。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心仪的学校,幼儿园可以自主招生。
  小学的学位分配分两个阶段进行,首阶段占一半的学额,由家长直接向学校申请,其中30%的学额预留给父母在该校工作或兄姐已在该校就读的申请人,以便照顾。余下20%的学额按预设的计分制度分配。分数要呈交教育局核实。第二阶段的学额按家长选择学校的优次,以计算机进行分配。 
  中学的学位分配亦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30%学额由学校按学生在小学的成绩和面试的表现自决,学生可以直接向两所中学申请,不受校网限制。这样可以保障住在新市镇而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机会到市区的传统名校升学。未获录取的学生,根据校内成绩分为三个组别进入第二阶段派位,由计算机按在校网内的学校选择、派位组别和随机编号分配余下70%的学位。
  现行的派位办法基本上确保入学机会公平,也兼顾家长的选择权和就近入学的原则。每年大约80%的学生都能够进入首三个志愿的学校,派位结果不尽如意的学生也可以再选择其他学校。
       
  二、 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公平
  政府只可以控制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不能亦不应为追求均等而制止社会资源投向个别学校。香港政府为中小学制定用地和设施的标准,各办学团体可以在这个标准以上提供额外的设施,例如游泳池,但必须同时承担相关的经常性开支。学校的标准设计亦要照顾有残障的学生的特殊需要,例如电梯和无障碍通道。
  在软件方面,政府严把教师关,所有教师都必须符合基本要求才能任教,教师的薪酬亦按公务员的制度执行。教师转职可以按原来的薪级支薪,这样有助于教师在学校间流通。除薪金外,不设任何津贴或奖金。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间的比拼,有助于促进校内教师的专业合作和共同发展。工作量方面,由校长负责分配,让每位教师都分担部分非教学工作,尽量做到公平,避免争议。表现好的教师,可以有更好的升职机会,亦可以获得“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以作鼓励。
  教育质量无法超越教师的质量,因此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能力是确保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香港教育局设有校本支援队伍,派专家到校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作示范课,并对学生实施促进学习的评估,从中发现教学的问题,引导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方法。这服务深受学校欢迎,而且成效显著,有助于缩小学校间在教学水平方面的差异。
  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也为在主流学校上学的残障学生,提供额外资源,包括经特殊教育训练的教师,增加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安装特殊设备。

  三、 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是检验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过程公平的重点。香港的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分三个层面推行:
  1. 先由学校根据发展目标制订三年的策略发展计划和一年的行动纲领,在年终进行自我评估,发表周年学校报告,向校董会和家长交代。自评的目的是鼓励学校自行找出问题和自我完善,校董会和家长的监察是推动学校改善的内生动力,自发的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 教育局安排专家队伍每三年到校进行“质量保证视学”,从校外角度检视学校整体的表现,并将视学报告的提要在网上公开。这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外力。
  3. 教育局会邀请本地及海外的专家检讨香港学校的整体表现,并向公众发表检查报告。学校质量保证视学包括四个范畴:管理与组织、学与教、校风及学生支援和学生表现,共有23个指标。

各方声音

要展望教育的未来
  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在2025年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有没有为孩子准备好他们那时候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呢?如何给孩子们最多的机会去适应这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新知识的变化?我们需要确立未来的远景规划,我们要关注怎么样培养人才的技能和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传统课程的修改以及传统学校的规则的修改方面,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对基本技能和能力问题的整合。
  教育系统中真正需要的改革是什么?目前在中欧都有相同的情况,首先是国民教育的框架与有效性;其次是教师的培训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基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锻炼,有时候教师只是在教知识的传输、传述、传递,而非自己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是来自社会因素的挑战。现在欧洲关注的是2040年到2050年城市的人将是怎样发展的。那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将要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储备一定的知识,对此,我们将要在欧洲进行大范围的讨论。公众的教育将会改革,将要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和成人提供教育,政府和各地的组织将要带领越来越多的乡村人群储备相应的知识,好在城市里生活。
  ——欧盟委员会研究部  维利亚?法洪勒  

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公平与质量非常重视,全面启动义务教育改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技术层面说,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与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深入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深入研究信息化应用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应用的水平。二是积极地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三是要努力促进技术的简单实用。四是要不断提高应用的效应。五是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
  目前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已经普遍建立,并会不断地提高保障水平,我们要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部署,切实把义务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好,并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切实予以保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李天顺 

开展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两亿多名学生,一千多万名教师,四十多万所学校,除了面广量大之外,发展也极不平衡。
  多年来,为了确保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向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倾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师资质量、生源质量、经费投入等)和质量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校与校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必然要有中国教育的特色。因此必须首先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客观地把握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在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更迫切需要加强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进行宏观监控、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一种手段,将帮助我们通过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及时的监测,掌握准确的数据,实现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  辛 涛  
     
构建教育制度均衡发展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的国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要重视的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度性原因。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更为容易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  翟 博  

教育公平与质量之基:财政和师资
  关注公平与质量的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终生研究”的创新思想,顺应当今世界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展趋势,夯实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基,促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财政和优化师资队伍,创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既讲究教育公平又重视教育质量的新教育体制。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陈永明  

“多样性”的认识与实践 
  义务教育政策的公平并不代表教育实践的公平,当政府给出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措施后,我们面对如此庞大且多样性的受教育群体时,教育实践公平就自然而然落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也就成了我们永恒的追求。具体说就是“多样性”的追求,需要有“个性”的学校,需要有“弹性”的课程,有“人文”的关怀,有“开放”的实践。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局长  祝宪丁  

增强教育的选择性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到底是让学生进入同样的学校更公平,还是依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学校更公平?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教育的选择性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提供各种特色学校,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加诸如学制、课时、课程、教材、教师、班级等各教育要素的选择性,供民众各取所需选择。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逐步、适量地实行学校选择制度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召唤,教育改革必将迎来“择校时代”。只要是在一个被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就是学生的权利。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沈海驯  

教育人员应经常省察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若教育人员没有教育本质和目标的自觉,常会迷失于许多量化数据的追求,而忽略真正教育质量的掌握。所以,几十年来,笔者经常与同事反复研讨,任一教育举措背后真正的教育意义为何?我们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才能真正达成举措背后的教育目标?教育人员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良好品德的建立、主动积极精神的养成、创意的激发、带得走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对学生学习的真正期许,不是表象的成绩或名次。
  ——台湾台北县实践小学校长  邱惜玄  

教育公平,学校能做些什么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在微观层面,学校更应该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因为,教育公平的本质含义是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学校在资源配置上要公平地服务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公平地服务每个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保证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杭州市惠兴中学校长  唐少华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代民主宪政精神要求每一个公民都有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利,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与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基础教育领域的公平乃是具有根本性的底线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们的时代对教育的基本诉求和教育的价值观,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她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而建构公平的教育,不仅是社会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宁波市洪塘中学校长  杨云生  
  (言 宏 整理)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为优秀教师规划“第二次起跑”

  • 下一篇: 学校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 教科研成果档案材料递交方案(试行稿)
    发现“幸运”三步曲
    校本培训:教师要发展 先得有资源
    赏识教育不是滥发奖状
    让你的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数学作业设计的走向:超越传统
    教育须回归现实生活
    学校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多远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
    为优秀教师规划“第二次起跑”
    一言难尽我们的体育课诸多难题咋解决?
    鼓励话也会伤害孩子
    人才要“育”更须“用”
    教师做课题不要贪大求全
    解读教育规划纲要亮点: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581561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