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关于新世纪新教材新功能的思考

2003-10-30  出处:

关于新世纪新教材新功能的思考
  
  
  
   【摘要】教材的传统写法,造成教材的功能过于狭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编写新世纪的教材,应该更好地实现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功能,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发挥培育创新思维的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新世纪 新教材 新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16(2001)04-0027-04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教材的工作,不仅要求教材全面体现部颁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而且有着十分严格的审读和审查制度。在课程内容的表述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修改,大多数教材已经能够做到简洁明了和符合规范,对于保证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稳定和逐步提高以及促进新教师的迅速成长,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并为新世纪新教材的改革和编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但是,如果考虑到新世纪所具有的信息社会的特点和我国推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实际,对于原有教材的功能不可不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审视。
  
  
   一、问题的提出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功能比较单一。应当承认,以往在编写教材时,为了适应课堂讲解的要求,在选材和教学安排上,大都以课时计划和教师讲解时的方便为主。除去少量阅读材料外,大纲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和对该知识点教学深广度的要求,教材严格遵从,而且教材所附习题也为此而设。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学生在课后所做的大量习题,可以看成是教材习题的繁衍和变化不定的“题型”的展示。由于它具有强化应试准备的功能,所以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教材者甚少,更加使得教材的功能过于狭窄。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对于教材体系的种种缜密的安排和对于版面的精心设计,以及在文字上的仔细推敲和修饰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课后很少阅读教材,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材功能单一和学生不重视阅读教材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和教材的文字过于简洁,语言不够生动,以及取材时的视野过于狭窄有关。这是因为化学教材的传统写法以讲解与化学合成及分析有关的基础知识为主,并已形成比较严密和“成熟”的学科体系,而且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公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它在人才培养特别是与化学有关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绩有目共睹,对此不必有任何的怀疑。但是,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8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得化学学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员和社会公众所应当具有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内容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在20世纪中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基础教育中的数理化课程,是以为从事一般技术工作的公民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进行设计的,并也可以成为人们谋生和继续进修的基础。但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高新科技时代之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社会对于劳动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增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内容,从而使得原来占据主要地位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例如,现在社会上对计算机、外语等的要求不断提高,就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从新审视新世纪新教材的功能,应当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要求的重要课题之一。
  
  
   研究新教材的功能必须贯彻以人(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认真考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这种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如何更好地实现教材培养自学能力的功能
  
   我们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是新教材的重要功能之一。而且这里所说的自学能力和过去常说的自学能力相比,在内涵上有较大的扩展。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不仅要靠不断地自学来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还要求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当进行培养,所以占据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并成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的教材,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应低估的。要实现新教材的这个功能,以化学教材为例,必须对原有的体系和编写方式进行变革。由于中学化学的教学目标不再以培养公民具有从事一般劳动和升入高一级学校时所需知识和技能为主,而以充实和完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为主,所以在选材和编写体系的设计方面应当力求符合新的教学要求。在文字方面,应当从对初学者有强烈的吸引力,充分展示现代科学的魅力入手,在保证科学概念的严谨性的同时,做到生动活泼;再辅以美丽的图画或照片,体现出科学本身在文字、表现形式和思维等方面所具有的美学本质。简而言之,要有很好的可读性,从而实现教材从主要为教师而写改变为主要为学生而写的目标。为此,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有关的化学现象或过程作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载体。初看起来,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只要承认,学科的基础应当能够体现在一切与之有关的客观事物和合理的科学思维之中,问题应当不难解决。
  
  
   三、教材的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原有教材之所以选择现有的一些内容,除了因为它们是久经考验的,适合当时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之外,还和当时对该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关。今天我们不能不舍弃原有体系中某些已为大家所熟悉的化学学科知识内容,或者降低它们在新教材中的比重,这是因为教学和学科本身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当某些内容已经存在着脱离学科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学生已经感到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于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已经耳熟能详的时候,一定要那些并不准备从事化学工作的学生对于诸如如何制备氯气、如何生产硝酸等等产生兴趣,是不大可能的。近年来,像化学这样一门极其生动,而且有着突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科,尽管化学教师一再强调化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但却无法吸引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无意否定原有教材中许多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对于教育和教材来说,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标准却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只要认真地查对一下现在的教材和20世纪4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教材在取材和理论基础方面的差别,就会认同以上的说法。何况从20世纪90年代起,发达国家已经在反复地论证这个问题,因为按照原有模式培养出来的化学家的专业准备,对于已经进入市场或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新技术领域来说,竟然是如此的不能适应!考虑到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是21世纪20~3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主力军的现实,从发达国家所遇到的教育问题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明确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步骤应当是有益的。
  
  
   所以要强化教材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功能,首先要使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尽可能地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实际状况相适应,要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对所介绍的学科知识感到亲切。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社会,就更能显示出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包括现时的和长远的),加上生动有趣的文字、美丽而富有启发性的照片和图画,以及经过精心选择的有利于扩展视野、涉及多种学科的阅读资料(包括音像资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经久不衰。
  
  
   四、如何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正确的科学方法,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品德,包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所应具有的基本认识。基础教育过程中的科学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展示的自然观和该学科所特有的方法论上,而且起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原有的教材对于科学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开发得很不够,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仪器的基本操作要求很严格,但是往往侧重于操作本身,甚至过分重视操作的熟练,而忽视了操作所要求的严格和仔细。而操作要求的严格和仔细,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应当受到一次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的,而科学原理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但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轻则实验失败,重则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把这种认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时,就应当有利于认识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要性和政策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联系到人的自身时,就会提高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自觉性的认识。由于科学实验和科学事例本身的生动具体,一般不会和学生的个人情绪产生明显的抵触,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往往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于科学课程所应当具有的重要思想教育功能不够重视,或没有充分加以发挥,只强调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内容,科学课程在这方面的功能就有可能因为淡化而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不可缺少和必须重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坚实的基础,并且具备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新教材中,应当通过学科知识和事例的叙述,为学生展示出一个广袤的科学世界,使学生感到好像是在与前辈科学家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在学习科学的同时,逐步学会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
  
  
   五、教材如何发挥培育创新思维的功能
  
   过去有一种认识,认为只要打好了基础,也就具有了创新的能力;或者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有创新能力。这些认识确是经验之谈。因为有很多科学家正是由于有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才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发明中获得成功。那么我们现在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并无意完全否定前面的那些说法,只是针对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国际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而提出的。我国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国学生在学习时和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强,虽然未必十分严重,但却是一个有待克服的弱点,也已经是得到公认的一种看法。这种情况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则更为突出。由于它将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在21世纪的国力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地位,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也许有不少人会认为,创新应该是高等教育或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事,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来说,打好基础是惟一正确的方针。我们认为只有把创新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在基础之中时,这才是惟一正确的方针。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同时也是思想最活跃、最具有实践勇气的时期。由于在教材中的绝大多数科学结论通常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和证明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加上我国历来影响甚大的那种“读圣贤书”的传统,很容易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真理性绝对化。再加上书本知识在考核或评价时所具有的权威性,使得学生(包括教师)从来没有或很少想到过书本上有关科学事件或现象的叙述或解释,可能(应当说是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其实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正是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科学事业永葆青春和最有趣味的原因所在。所以创新不仅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而且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本质。如果在科学教育中,没有使得受教育者对此有所认识和感受,没有使得师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获得创新的经验或体验,应当认为这样的科学教育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全的,应当加以改革。
  
  
   创新活动始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则起源于问题或怀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虽然都应当关注创新教育和活动,但是所要求的水平应当有所不同,而且因人而异。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创新的实践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研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动手进行实验或参加实践等等),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教材的启蒙和示范作用。在这方面,以往的教材有明显的欠缺。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教材的编写者或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或重视。在教材的服务主体以教师为主时,对于学科理论或原理中的某些不确定性的讨论,常会出现难以把握其分寸的问题,而且与之相关的试题评分及其他评价方面的问题也都属于无法回避的问题之列。
  
  
   其实,科学理论或结论存在着不确定性,正是对它的真理性的肯定,而不是要求人们怀疑一切,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之中。所以在新教材和教学中牢固地把握住分寸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化学来说,由于它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而科学实验通常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当客观条件改变时,原有的结论或解释的不确定性就会变得非常明显。过去在教材和教学中列为某些规律的例外的化学事实,大都与此有关。为了理论叙述的一贯性,在以往的教材中,为了尽量避免出现由于理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困难,往往只重视突出学科知识的真理性的一面,力求在文字叙述和解释时做到“天衣无缝”,并且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强化它。这种做法,对于掌握学科知识的主要内容应当承认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机会去“发现”或思考科学中本来就存在着的许许多多的“悬念”式的问题,只能在习题的“摆布”下游弋于教材所限定的各知识点之间。如果没有怀疑和探究的目标,体会不到发现时的乐趣,所学的科学知识只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僵死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心态下,要使学生对科学事业真正地产生兴趣是极其困难的,遑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或事例中,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又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用来展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创新活动的关系,或用来取代部分经典内容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介绍水的性质时,除去一般条件下的水以外,介绍在高压下(包括地表下)和太空中水的形态和它的特殊性以及已发现的问题和用途,不仅十分有趣,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此外,还可以从各种媒体不断介绍的科技新闻中获得适合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资料。
  
  
   六、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教材改革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学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一种重新学习的压力与动力。它也给予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用自身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情来影响自己的学生的机会和自由,并通过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从中获得提高。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自学,一些纯叙述性的内容已经不再需要课堂讲授,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不再受到教材的严格约束,可以使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最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性质,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如果能够实现以上所设想的情况,教学质量的评定将不再只限于考核成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气氛和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萌发创新意识,这将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更多更优异的人才。与此同时,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中,我国也将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这就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给我们提出的任务,也是给我们提供的机会。
  
  

录入:admin   审核:admin

  • 上一篇: 新时代 新教材 新人才

  • 下一篇: “情境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


  • 杭州七中“三支队伍”工作条例(试行)
    祝贺!沈玉佩老师获评“教育改革创新年度…
    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转变育人模式现场推广…
    走读高中课改:永嘉中学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萧山二中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天台中学模式
    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艺术教育协会年会论…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会通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评…
    叶开:面对考试我教女儿“出卖灵魂”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813691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