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 |
2008-9-25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从体现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特征来说,知识社会的内涵比知识经济更为广阔、更为准确。知识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与变迁,进而通向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对于发展中国家,构建知识社会是跨越发展鸿沟的绝妙武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离开了教育,人类所有的梦想都会破灭。离开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构建知识社会,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
在新的世纪,对于如何认知人类社会自身的性质,确定人类社会新的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推进措施,世界各国许多思想家、战略家、科学家和政治家进行了认真、严肃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想。
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
---怎样概括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知识社会(knowledgesociety)作为l国际上新近提出的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知识经济不同于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更多体现了经济领域的发展。从体现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特征来说,知识社会的内涵比知识经济更为广阔、更为准确。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确认、运用了这一概念,并且召开国际会议对知识社会及其相关主题加以讨论,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值得我们研究重视。
一般认为,知识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与变迁,进而通向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从狭义上说,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成为人类活动各方面的组织规则。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传播、吸收和创新渗入社会各个领域,并成了最为主要的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表现形态;国家、事业、行业领域的发展都要以知识为核心进行,知识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的日常生活进入一个以消费知识为特点的新阶段;知识的发展与其要求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相应跟进、协调之间的障碍和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从广义上说,知识社会是更为进步的社会,其特点在社会各个方面将进一步表现出来。
全方位理解知识社会
---怎样理解知识社会从
知识的利益方面讲,知识社会是产业社会。知识的发展,将为社会各个产业领域注入新的、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提供千变万化的、新奇各异的产品和技术,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获取越来越多的利益,为各行各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人民群众增加新的收入,为民族国家增添新的实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构建知识社会更是跨越发展鸿沟的绝妙武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知识的传播方面讲,知识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维护、增加和传播是增进知识社会的主要手段。信息广泛、大量和有效地传播构成了知识社会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广泛获取信息是知识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则,其主要工作是促进信息的交换。“知识网络行动”(Knownetinitiative)提出,在知识社会,每个人都具有在开放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权利;具备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知识提高生活水平的途径和机会。知识社会不仅需要信息的支撑,还需要运用知识对信息进行系统加工、筛选和处理,避免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占据人们过多的时间和空间,损害知识的纯粹性和有效性。
从知识的获取方面讲,知识社会是学习社会。在知识社会中,学习成为最为普及的日常事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通向知识社会的前提,知识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结果;学习社会重视知识的传播、转移、交流、复制和吸取,知识社会则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收集、提炼、整理、加工、创新和完善,重视知识概念、原理、规则、规律的作用,并日益为社会文化增添新的积淀。
从知识的运用方面讲,知识社会是生态社会。知识社会重视科学技术,但不允许人们滥用科学技术去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生态社会一定是知识社会。生态社会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作用,不能为了防止破坏生态而摒弃知识,造成社会的后退。要努力在知识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确定可以操作的限度和标准,让两者之间产生和谐推挽、相得益彰的机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从知识的保护方面讲,知识社会是法治社会。知识社会高度重视法治。知识社会首先要求法律保障人人平等获得知识的权利,进而克服社会的不平等。不仅如此,知识社会要求在法治的框架下产生、运用和发展知识,运用法律保护知识的产生机制和知识产权应当成为人们的日常意识和普遍行为。知识社会将建立更为发达的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体系,法律将更加有效地为知识发展服务,进而促进法治的进步。
从知识的判断方面讲,知识社会是道德社会。在古老的含义上,道德同样是一种知识,甚至是更为重要的知识。如果说知识可以分为强调思维内容知识和行为内容知识的话,那么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道德是一种在人们行为实践中才能体现的知识。或者说,知识社会不仅重视思维知识、逻辑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及其运用,更重视道德知识及其实践。道德和知识在知识社会中应当有更加紧密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知识要符合人类基本的道德和伦理,对于违反人类基本道德和伦理的知识,道德要加以限制和约束。
从知识的发展方面讲,知识社会是创新社会。在知识社会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被重新审视。如果说传承在过去的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首位作用,那么在知识社会中,创新的作用将被空前提高。由于教育和文化的普及,新技术的运用空间将被空前扩大。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更加显现出自我加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制,从而以空前的速度加快发展,科学和文化将更易在不同社会和专业领域以新的、不同的形态显现。创新不仅仅是专业领域中的重要事务,而且在整个社会中居于中心位置,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也许不再按照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模式进行;人们不一定按既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而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予以创新,从而获得既可以自己独有、也可以与他人分享的现世欢乐和人生幸福。
从知识的目的方面讲,知识社会是审美社会。知识的发展内容和方向表达着内在的美学追求。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在科学发现中不免惊叹美的法则在自然界中的体现。马克思也指出人们要过符合美的目的的生活。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新的发展、归纳和解读将日益成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知性审美会成为人们主要的审美内容和方式。人们将会在知识的发展和运用中更为容易地发现美,感动崇拜于美、惊叹陶醉于美、享受融化于美。美的事物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而在对美的追求中会含有对知识的更高要求。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阈值和审美维度会因为增加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指引和丰富。
从知识的价值方面讲,知识社会是精神社会、理性社会。如果说知识经济强调的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商业价值的话,那么知识社会就具有纠正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的功能,它更为强调知识的整体全面的、自身本有的价值,即知识所带来的真、善、美的价值。知识社会倡导的理性不以获得利益为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它追求的不是实用理性;换句话说,它要求改变重实利、重关系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在知识社会中,成为硬道理的不是实用,而是精神和物质相平衡甚至是以精神生活为主导的理性。知识社会中人的理想形象不是在对利益的不断追求中成为纯粹的经济人,不是将获取地位与权势作为人生价值标准的成功人,更不是以获得感官享乐为人生最大愉悦的享受人,而是在追求、发现、创造新的知识并在将其贡献于社会过程中获得最大快乐的知识人。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生命意义的寄托。它希望人们在不断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最为宝贵的生命,要求人们将理性生活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知识社会中,由于知识的统率作用,人们应当更有可能具有高度的精神情操、思想觉悟、文化教养和文明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社会为建设未来理想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可供瞻望的前景。
从知识的基础方面讲,知识社会是教育社会。知识社会的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是人们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当前,许多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增强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能力,促进传统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需要将教育作为重大战略加以重视。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人民经过上百年的奋斗,正在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国新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完成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转变。教育在这一转变中,更是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了教育,人类所有的梦想都会破灭。离开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教育与其他知识社会的因素在相互影响着、促进着、发展着。知识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知识社会,教育需要新的信息、新的方法、新的内容、新的改革、新的开放和新的发展。
教育为构建知识社会承重担
---怎样构建知识社会构
建知识社会,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教育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优先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带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尽快实现现代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现实之必需、历史之必然。教育优先发展不仅仅应当成为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事业发展需要,还应当成为政府各个部门凝结高度共识的日常工作责任,成为每个公民、家庭和社会组织的自觉行动,形成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齐心协力。
构建知识社会,要特别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方位重视中华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国家生产力的提高,更是为了促进国民性的改造。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服从于教育的目的和知识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在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人们发现,不管是在灾难、困难面前,还是在欢乐、欢庆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当代中国人越来越坚强、自信、宽容、大度、乐观、友好、健康、智慧、理性,更多地具有了世界的、国际的眼光,如同许多媒体所说的,不再是积贫积弱带来的陋习,不再是自我封闭,不再是悲情主义。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变化是自觉、自愿发生而非强制产生的,其变化的根本来自教育。在许多英雄少年儿童的身上,这些变化体现得更为明显、更为集中。
构建知识社会,要求注重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出发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这是构建和推进知识社会的关键。要扭转中国传统社会识别和评价人才的理念,改变从计划经济的分工角度培养人才的模式,按照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方法。培养产生创新人才,使用也产生创新人才。
要在培养中预设创新人才的使用,在使用中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专业部门和社会组织要专门研究和着力建立培养与使用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高等学校要深化教育www.999777.com-教学改革,不仅注重内容的创新,还要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创新,让学习、教学、科学研究的创新真正成为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主题。
构建知识社会,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知识社会要求进一步普及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知识的产生、传播、转移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注重研究和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注重高等学校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把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产生基础、发展机制和保障体制作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认真解决好。
知识社会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新的视野和空间。知识作为人类全部劳动、全部活动的凝结物、承载物、创造物,将以新的发展速率激发产生新的社会、新的文明。教育作为构建知识社会的核心因素,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承担着新的任务和使命,理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贡献。(作者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法制办主任,博士后,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3日第4版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怎样成为一流教育家
下一篇:
让两种评价在高考中真正发挥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