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2013-10-14 12:40:25  出处:教科室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10.11第5版

    ■冯刚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体现的不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是文化自信。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其核心价值和整体实力,决定着国家梦想的基本功能和前行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力和支撑力。文化的引领教育、聚合融通功能可以形成强大的文化引导力和文化影响力,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源源不断地提供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造就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文化理想适应人民愿望、中国发展预期、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趋势的结果。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的精神家园,对于优秀中华文化的自信是筑梦之基。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塑造什么样的文化人格。正是优秀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国的脊梁,从而支撑着兴国之魂、强国之梦。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那些“地底下”的文化,即人民文化。人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真正脊梁,是兴国之魂的实质所在、所依。中国梦是有着文化之根的梦想,是贯通着文化血脉的梦想,是充满自信的梦想。对文化的自信,其实也就是对人民的自信。所以,人民文化,也只有人民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对文化最坚定的自信,正是来自于对人民文化的自信。

    先进文化助力中国梦

    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人类的发展史充分表明,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放眼中国5000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造就了中国伟大的过去和辉煌的今天。中国梦的引领功能来源于文化的引领功能,文化从思想上、理论上给中国梦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在当代中国,需要始终坚持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助力中国梦更好地发挥引领和旗帜作用。

    文化是一种价值导向。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树立起价值观取向的标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优秀民族传统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对世界文明成果的积极借鉴。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

    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

    文化是推进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种力量既包括经济力量等硬实力,也包括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等软实力。恩格斯在其晚年同友人的通信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力量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消极结果,它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日益融汇的今天,文化的力量格外强大而突出。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今天,文化力量同样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历史表明,文化上的衰落是一个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同样,文化的强盛也是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因素。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文化传统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标准、科学素养。现实的文化发展成果凝结着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成为民族凝聚力新的源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充分显示了文化的重大作用和力量。(作者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教师与老师

  • 下一篇: 教研员应锤炼好六种专业能力


  • 杭州七中“三支队伍”工作条例(试行)
    祝贺!沈玉佩老师获评“教育改革创新年度…
    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转变育人模式现场推广…
    走读高中课改:永嘉中学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萧山二中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天台中学模式
    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艺术教育协会年会论…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会通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评…
    叶开:面对考试我教女儿“出卖灵魂”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813517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